小米要造车,苹果也有意向、LG放弃手机业务也要造车,滴滴传闻也在行动,而索尼的首款车型已经亮相......
互联网大佬、科技巨头们,不是走在造车的路上,就是已经在发布新车。与之不同的是,华为依然坚持着不造整车,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,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。
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微4月6日宣布:4月17日,新一代智能纯电轿车阿尔法S将会亮相上海。
华为“造车”非一日之功
阿尔法 S是华为与北汽蓝谷合作打造的一款智能豪华纯电轿车,这款车将搭载华为激光雷达在内的30+软硬件。
北汽蓝谷此前曾表示:这是华为首款HI(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)尾标上车车型,算是华为真正联合造车企业打造的首款落地车型。
新车提供两个动力及三个续航里程版本,NEDC续航里程分别为525km、603km、708km。核心配置:L2.5级自动驾驶、RPA遥感泊车、三屏联动、人脸识别、8英寸显示屏(HUD)等。
华为不造“整车”的传闻还在耳边,与车企联合打造的首款车就已经落地,有的人可能感觉华为的行动有点快,其实不然。
2019年11月,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。而此次协议是对2017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,进一步深化。
当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:
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模式,重构各自行业和企业。华为构建的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,有能力实现智能无所不及,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。
也是在2019年,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,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,该部门隶属 ICT 管理委员会管理。
华为不造“整车”的深层意义
谁也不敢保证华为以后不造“整车”,但当下对于华为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的机会。
1、华为并不完全具备造“整车”的能力。
都说隔行如隔上,虽然华为在各大部件控制器、新品、激光雷达,甚至小到后视镜都有点成绩,还被网友调侃:除了底盘、轮胎、车身......他只差一个菊厂Logo。
但华为造整车的路依然很长,以最简单的专利数作比较,传统老牌劲旅一年的专利数,可能就够华为研究一阵子。
2020年公布的一项关于“2019年汽车专利创新指数”,排名前10中专利总量最低的是广州汽车:1537;比亚迪总量第一:7438。
再看一下华为的专利,明显更偏向于智能领域。华为是否已经具备造整车的实力,这件事还真的有待商榷。
2、华为未必有小米的“实力”。
雷军前几天发布小米造车的消息,并宣称将亲自挂帅。
一时间,网上的讨论四起,小米为何能造车,而华为却不肯?
首先两家企业现在的处境不同,华为虽然体量更大,但所面临的问题更多,正是这个大体量也导致华为在行动上要更加三思。
而小米则不同,更像是轻装上阵。
雷军说,10年100亿美元的研发投资,现金储备1080亿元人民币,我们亏得起。
虽然,华为仅一年研发的钱,远比小米这10年投入更多。但华为当下的情况不同,手机业务下滑,带来的营收大幅下降,最关键的是要寻求对冲的业务。
但真正进入整车,光实现量产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特斯拉从成立到量产交付models用了9年的时间;
而蔚来从1万销量到5万销量用了3年;
贾总的FF......加油。
再有一点,华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。
3、造整车也未必就“安全”。
就目前而言,汽车领域大部分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际巨头们的手里,同样汽车厂商也面临着芯片短缺的问题。
谁又敢保证,华为一旦进入整车行业,海那边不会出手?
在任正非签发的文件中有这么一段话:
打造ICT基础设施才是华为公司肩负的历史使命,越是在艰苦时期,越不能动摇。
而此时华为进入汽车领域,从智能能源、智能驾驶、智能互联、智能网联、云服务等方面率先实现自主国产化,也可以为国产自主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保驾护航,以便将来打造一整套安全、可靠、不受威胁的国内汽车产业链。
当然,还要考虑在商言商的问题,一旦华为进入整车行业,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,从原来的合作伙伴,变成竞争对手,这也是华为当下不愿意看到的。
写在最后
不造车,不与主要厂商产生竞争,做好供应商,做好增量业务,依然是华为当下要去做的事情。
就造车产生的价值而已,华为内部普遍也认为:
未来汽车价值的构成70% 不会在传统的车身、底盘上,而是自动驾驶的软件,以及计算和连接的技术。在自动驾驶汽车上,你付出的钱大部分将会用在新增的相关部分。
因此,华为大概率不会在短期内选择去做传统零部件,更不会去选择造“整车”,而是深耕自己擅长的智能、终端协同。
话题:华为会不会反悔?在3年后进入“整车”领域?
-END-
留言咨询